【轉載】新基建與傳統基建,魚與熊掌要兼得
發布時間:2020-05-11 05:14:03
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。中央強調: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,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,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。新基建在短期內可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,中長期為中國經濟的創新引領提供支撐。但傳統基建在中國依然重要,在促發展、穩增長、保就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,同樣決定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高度。
首先,傳統基建奠定了中國全球制造工廠的地位。中國制造的優勢早已不僅是勞動力成本的低廉,而是構建在傳統基建基礎上的全產業鏈快速響應能力。完善快捷的產業鏈生產能力,使得各類采購商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生產廠家,并進一步向上下游分布信息,獲得各種配件的提供。產業鏈還能根據采購商的要求,迅速定制相應配件,再加上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體系,整條產業鏈才能獲得競爭優勢。得益于此,此次新冠疫情暴發后,呼吸機、口罩等醫療物資生產供應才能夠迅速跟上需求,這也成為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的關鍵因素之一,并在大量產能轉產后進一步支援全球。據相關統計,中國的呼吸機產能已增加至每周2200臺,占全球產能近一半。
改革開放以來,基礎設施在中國得到了超常建設,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、第一大貿易國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了最有力支撐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,2017年我國公共資本存量達到48萬億美元,位列世界第一。部分領域已經領先世界,比如高鐵里程世界占比超2/3。但從人均水平和質量來看,我國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,中國目前人均公共資本存量僅為3.5萬美元,在149個經濟體中居第37位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《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》,中國經濟類基建質量評分為77.9(百分制),在141個經濟體中排名僅位列28。尚存較大差距的基礎設施建設,集中在和民生有關的健康、醫療、文化等方面。比如這次疫情凸顯出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明顯不足,根據OECD數據,2017年中國每千人床位數、醫生數、護士數僅為4.3張、2.0人、2.7人。其中,在ICU床位方面,中國華東地區ICU床位數占總床位數比例為1.67%,而美國在2010年就已達到13.4%。此外,在大健康產業需要的體育公共基礎設施領域,中國人均體育場地用地不到2平方米,遠低于美國(16平方米)、日本(19平方米)等發達國家。
傳統基建和新基建不是互相替代,而是互補協同的,發揮著1+1>2的作用。新基建更多立足數字化和互聯網等線上信息傳輸,傳統基建則更多側重交通運輸和線下的實際物體傳輸。比如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,新基建涵蓋的大數據分析助力疫情態勢的研判、疫情防控的部署,以及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和應對,5G+紅外測溫、5G+送貨機器人、5G+清潔機器人等應用已廣泛運用在防控的各個場景,AI技術和遠程診療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診療水平和效果,在很多環節取代了醫生和病人直接接觸,有效降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。傳統基建則在強化社會公共安保、完善交通物流體系、健全醫療物資保障體系、助力社會生產恢復上發揮著重要作用,二者共同發力使得中國的疫情控制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。
來源:中國水泥網